蛇口外籍居民赞叹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来了不想走,老外不见外
发布时间:2021-04-15 人浏览
“多么美丽的城市啊,不是吗?”来自英国的奎因·卡罗琳骑着自行车熟练地络绎在蛇口大街的大街小巷,虽然来深圳现已13年,但看到车水马龙的大街和沿街生机盎然的绿植,仍不住感叹。
在蛇口大街,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人来往络绎现已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个当年打响改革开放“第一炮”的工业区如今已成为外籍人士集合的世界化社区,100多个国家的8000多名外籍居民在蛇口大街作业和学习,单位面积的外籍人员数量居全国首位,让蛇口大街成为深圳市外籍人士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也让这儿成为深圳世界化展开的一个缩影。
专业高效的公共服务
“更多文件有了双语版别,作业人员也能熟练地说英语,所以许多工作我能够不带秘书,自己就能办妥,乃至还有不少事线上就能够完结。”2017年蛇口大街建立首家“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供给临时住宿登记、涉外办事指引、胶葛调停等23项事务,2020年外国人来华作业答应招商大街作业站揭牌,来华作业答应事务也能“一站式”处理。卡罗琳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在深日子、作业所需的证件都有了更近、更高效的处理方法。
几天前,卡罗琳在英国的银行需求她供给现住址的英文证明,于是她预定了蛇口涉外公共法令服务中心的公证事务。作业人员了解她的诉求后,很快就将她的英文住址加入到《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中,并对该文件进行公证。“作业人员十分高效,一切步骤都能够在中心办妥,十分便利,不用忧虑语言障碍,也无需排长队。”卡罗琳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表》,表上一切内容均为中英文对应,另附的公证也由英文书写。
2020年7月,蛇口涉外公共法令服务中心建立,这是深圳市首个综合性多功能涉外法令服务渠道。卡罗琳手机中存着该中心的安排表,从周一到周五,涉外法令、调停、公正、税法等咨询服务排得满满当当。“有政府专家和法令专家来这儿共享,他们免费供给咨询和信息,我觉得这样的服务很棒,也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做法。”她说。
与此同时,卡罗琳发现外籍人士还有更多途径获得信息和服务,像蛇口大街针对外籍居民建立了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供给及时的英语信息和服务,线下也有许多活动向外籍居民解说一些政策。“当有新的税收规守时,咱们能够参加一些共享会,有时候我乃至比我的我国朋友更了解一些新政策。”卡罗琳说。
多元文化的融合磕碰
体验过蛇口涉外公共法令服务中心的服务后,卡罗琳以为这是深圳努力为外籍人士供给服务中的重要一步,便带动她女儿将这儿的信息和服务整理成一份具体的陈述,并计划共享在脸书等各个外国交际媒体上,希望更多外国人了解这些服务。“这样咱们能够成为连接中外的‘桥梁’。”卡罗琳说。事实上,许多在深外籍人士在感触文化融合的同时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大使”。
2012年,招商大街就打造了首支世界志愿者部队,2019年整编形成了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城市融入三支类型化的世界志愿者部队。卡罗琳便是现在城市融入队的队长,协助刚来深圳的外籍友人习惯深圳,服务时长已近70小时。“能够做一些量力而行的工作是我的荣幸,我和家人都受益良多。”卡罗琳说,她的许多外国朋友都是志愿者,他们喜爱日子在这儿,并希望融入这儿。
志愿服务以外,每周一次的中文语言课、供给中英字幕的电影之夜、骑行或徒步探寻城市景色……各类中外居民一同参加的活动也为外国人习惯、了解并爱上这座城市供给的更多时机。“只需我有时间就参加这些活动,来学习汉语和我国文化。”卡罗琳说。
“我喜爱在这儿日子,能够经商,日子质量高,这儿很夸姣。我妈妈现在在英国不能出门,我就会和她开视频电话,带她看深圳的景色。”日子了这么多年,卡罗琳很了解这座城市的长处和缺乏,但作为“桥梁”,她更愿意将夸姣的一面展示给世界,卡罗琳信任自己的真实经历更具说服力。
马立安与读者共享写作背面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更为立体的世界形象
来自美国的马立安1995年来到深圳,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她在二十多年间走过了深圳大街小巷,深入研究深圳的展开沿革,俨然一个“深圳通”,乃至比许多深圳人更了解深圳。
2017年,马立安及其团队在美国出书了学术性著作《LEARNING FROM SHENZHEN》(《向深圳学习》),从社会经济改革实验、城市规划建造、现代城市文明刻画、社会人文变迁、文化艺术展开、医疗系统建造等方面记述、分析深圳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试点窗口到现代化榜样都市的进程,这本书也在上一年被译成汉语并在我国出书。
“与其说是因为咱们的书让西方世界更了解深圳,不如说是因为深圳在世界上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着,让外国人意识到深圳的存在并发现咱们的书。”马立安显着感觉近些年重视深圳的学者越来越多。
1995年,马立安刚来到深圳展开人类学研究,那时美国对中文或汉学感兴趣的人多挑选去北上广,很少有人知道深圳,所以许多人劝她去北京等“更能代表我国”的地方。“那时候外国人是先发现北京、上海后才发现深圳,现在或许不少人会先领会深圳,再到北京、上海。”
“这是经济转型的结果,深圳提出建造创新之都,更多国外的人就重视到这儿。”在马立安的印象中,从“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开端,尤其是2011年有了第一个外国策展人之后,许多外国建筑师、艺术家、学者都开端重视并来到深圳,之后双创周等一系列世界性的活动,以及深圳在物流、电子科技、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快速展开让越来越多外国人注意到深圳非制造业的那一面。
【记者手记】
交全国朋友 享多元文化
深圳先天就带着世界化的基因,从经济特区诞生起,中心就确立深圳要走外向型经济之路,一路40年走过来,深圳现已从一个初登世界舞台的“毛头小子”变成一个大气稳重的世界“名人”,深圳建造世界化城市的脚步益发坚定。
为什么要世界化,人才或许是其间的重要原因。人才历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如何吸引全球人才,又如何留住他们恐怕不能光靠钱来处理,在记者采访进程发现,“界面友爱”也是让许多外国人挑选并留在深圳的原因。
“界面友爱”的城市首先需求优质的公共服务,在一个非英文母语国家能否处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决议着外国人最直接的日子体验。咱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文件有了双语版别,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越来越精确,新政策不断处理外籍人士的医疗、教育等问题……与此同时,“英语角”活动、“说外语”比赛让深圳市民学外语的气氛愈加浓烈,更好的服务和语言环境让外籍人士在深障碍越来越少。
“界面友爱”的城市还需求给外籍人士文化认同感。这一点深圳有优势,许多在深外籍人士相同感触到“来了便是深圳人”的法力,包容友爱的城市气氛让外籍人士能够很快融入这座城市。五光十色的文化活动让中外居民有了更多沟通的空间,也让外籍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并爱上我国文化,融入社区日子。
跟着世界化城市建造的推动,深圳人不仅能够“五湖四海皆兄弟”,还能“七洲五洋皆朋友”。
深圳城市世界化建造大事记(2015—2020年)
2015年1月 深圳市世界沟通协作基金会建立,是国内首个以世界沟通协作为主题的城市级基金会。
2015年 深圳建立“英语角渠道”,现在全市英语角现已67个,遍及全市十个区(新区)。
2018年3月-7月 “深圳市民讲外语”英语大赛首次采取“赛区制”模式,近800位市民参加报名。
2018年10月 “深圳世界形象推介会”暨2018中加世界创新文化节举行,“聆听深圳-郎朗和他的城市”首度走进加拿大。过去六年,深圳在美国、英国、德国等10余个国家举办推介活动共20余
场,累计触及海外各界人士4000余人次。
2019年6月 市委办、市府办印发《关于推动世界化街区建造提高城市世界化水平的施行定见》,提出了三个阶段的展开方针,到2022年在全市各区建成第一批15个世界化街区;到2025年形成全市世界化街区网络;到2030年,世界化街区成为新时期世界化城市建造的重要根底,促进世界先进出产要素、常识技能和高端人才在深圳集聚。
2019年12月 市府办印发《关于加强世界语言环境建造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世界化水平的作业方案》。